许多前途无量的新进公司都在寻找机会跻身电动车市场
在所有企图取缔老牌汽车制造商的威胁势力中,电力的崛起算是当头第一棒。毕竟,只要是有资金实力的新兴公司,都能迅速利用这项成熟的技术,并投入工程设计,进行市场营销。
这里的魁首当属特斯拉(Tesla)。特斯拉从2003年白手起家,到现在已经成为华尔街的宠儿,股价升值的速度让很多汽车业巨头(比如通用汽车,福特)都被其光芒所掩。虽然特斯拉的盈利状况还不算稳定,但是它仍然屹立不倒,其销量超过很多老牌高端汽车品牌(打牌奢华轿车类目),证明其存在的实力。特斯拉Model S轿车在2012年面世以来大获成功,此后很多公司纷纷效仿。
试验的一年汽车展欢迎博人眼球的新品牌,以及电动或混合动力概念车。比如Faraday Future, Lucid, Hybrid Kinetic, Fisker, SF Motors, Detroit Electric, Nio, Byton 以及Xpeng等车都是可以上头条的存在。汽车令人惊天的车程,内饰连贯统一的自动驾驶等特点都令人瞩目,而从德国高端汽车公司,或者特斯拉自己公司挖来的专家们在巡视着这些车。财务状况得到保障,生产计划“进展良好”。这些言论都在进入2018年伊始就开始得到验证 — 很多公司都承诺要在这一年推出新产品。
在光鲜亮丽发布之间就是创新业务所说的“死亡之谷”。这种鸿沟说明很难产生新的想法、建立某个品牌或取得什么成功。就算是相对成熟的特斯拉(Tesla)也无可避免地陷入这个死谷当中,努力提高主流电动车Model 3的产量。分析公司LMC Automotive的动力系统部门主任Al Bedwell说,“我很难想象特斯拉能从电动车制造中赚钱。如果他们不赚钱,那么对那些跃入市场中的新手来说可为前途未卜。”
新兴公司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就是老牌制造商,受到特斯拉成功的影响,他们已经彻底被忽视了,现在也都纷纷进行电动车规划。比如今年就有奥迪公司e-tron SUV和捷豹的I-Pace进入市场 — 这两款SUV都是为了竞争冲击特斯拉Model X的。与此同时,大众公司承诺,到2022年,德国茨维考工厂每年会制造1,400辆电动车。Bedwell补充说,“一旦老牌制造商开始涉足电动车领域,那么向Nio 和Dyson这样的公司来说,日子会更加难过。他们需要拿出更加出色的技术,并把自身塑造成严谨的制造商。”
在电动车新型公司中,能够挑战特斯拉和其他传统汽车制造商的几乎全部来自中国。如果说这世上会有新的电动车品牌创业成功,那么肯定是得到政府的支持。中国政府已经扫清战场,强令老牌制造商出售一定配额的电动车。因此所谓的新能源汽车(NEV)的销量一定要在2019年达到10%。到2025年,政府想要把这个比率提高到20%,而到2030年则要达到40%。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,现在正在成为全球电动车的生产中心,而且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新技术,提高汽车吸引力,比如触屏以及移动联网技术。
夺魁Nio是中国的新品牌,公司的目标是量产高端市场。在2017年10月推出第一款汽车之后,公司正在引领群雄,想要有一天能够挑战特斯拉。ES8七座SUV的里程拒收能够达到311英里,售价达到448,000人民币(约合71,000美元)。
公司的董事长William Li为公司集资10亿多美元的资金,投资商包括互联网巨头,腾讯公司。公司下大力度进行定向市场营销,并组织团队参加Formula E电动车赛车比赛。Nio与安徽江淮汽车(JAC)建立的合作关系,将在安徽省合肥(位于上海以西900公里)生产汽车。Nio公司联合创始人Jack Cheng对AMS说,公司的目标是一年生产100,000辆电动车。
为了提高作为新兴公司的信誉度,公司在加利福尼亚雇了大约400人测试自动化功能,并开发联网技术。公司在中国计划到2020年建立一个拥有1,100个快速充电站的网络,这是应付特斯拉的另一个战略,而且计划让客户在“动力置换”站享受电池以旧换新。最终,这些汽车要在其他市场销售,而且首站为美国。总部在中国的分析公司Dunne Automotive董事长Michael Dunne说,“在中国高端电动车新兴公司中,Nio处于支柱地位,相比其他公司遥遥领先。”
如果将Byton算在“最具潜力”的新兴公司行列也许有些不公平,因为公司计划已经在一月份CES 2018 里面公布,公司在短期内还是非常令人信服的。这个“星探”就是Carsten Breitfeld,他是BMW i8插电式超级跑车项目总监,而公司首席财务官Albert Li之前曾在中国福特公司任职。
收款计划定于2019年投放市场,这是一款全电动SUV,再一次定位挑战Tesla Mode X。这款车正在拉斯维加斯车展上以概念车出展,特点是拥有49英寸的屏幕,拉伸了仪表盘的长度。据说车程可以达到325英里,而且还有很多自动化及联网技术。Byton“目前正在中国申请生产许可证”,但是Dunne想要公司离南京市更近一些,因为公司将要制造首款汽车,因此生产许可证不是问题。预计从2020年开始会在欧洲和美国销售。
据说苹果公司已经方剂电动车计划,重点放在自动化技术。因此Dyson可能会成为进入电动车领域的信誉度最高的非汽车公司,因为公司品牌很有实力。在2017年末,该家庭用品公司宣布一直在研究但动车,并且要从2020年开始销售汽车。公司向该项目投入400多名员工,项目由产品开发总监Ian Minards负责 — 他是2016年从Aston Martin挖来的。
Dyson拥有经验优势,因为在消费性电子产品和电池设计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。公司承诺会向汽车开发投资10亿英镑(约合14亿美元),而且另外向固态电池开发再投资10亿英镑,成为第一批投身这个领先技术的公司之一。Dyson在2015年亿9,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固态电池公司Sakti3。公司没有公布会在哪里制造汽车,但是鉴于公司在马来西亚坚实的制造基地,公司很可能会在英国制造汽车。
应对风险建立一个汽车公司并非一件易事,而且其他公司想要进入死亡之谷也面临很大的风险。WM在德语是“世界冠军”或“世界之最”的意思。这家中国公司也在瞄准机会挺近高端领域,挑战特斯拉。2014年,Freeman Shen建立了该公司 — 他是沃尔沃中国的前任高管,而且曾在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工作。公司声称要在2018年推出首款WM品牌汽车,一款全电动SUV,名为EX5。该车的生产会在浙江省温州市新厂进行,该厂目前还在建设当中。现在还没有全球销售计划。
如果在宣布制造汽车之前就拥有制造基地,是否会被认为是信誉度较高的新兴公司呢?SF Motors隶属中国重庆Sokon Group,在2017年收购了印第安纳的一家工厂之后,就制定了现在的这个发展路线。公司在重庆也有制造厂,其母公司在Jinkang NEV名下获得了中国电动车生产许可。SF称,公司会利用印第安纳工厂“进行未来的北美电动车生产,这是公司高端电动车生产全球战略之一。”
Xpeng Motor是另一家中国电动车生产新型公司,计划生产电动SUV,G3汽车,据说会从今年晚些时候开始生产。它的信誉度来自背后超强赞助商,包括阿里巴巴,以及苹果手机制造商,富士康。公司与2014年建于广州省。
最为高调的当属Faraday Future公司 — 这是加尼福尼亚的电动车新兴公司,模仿特斯拉的发展轨迹,甚至连公司的名字都是效仿一个电力先锋公司。公司背后金融支柱Jia Yueting(是中国的一家互联网企业家)自身陷入金钱问题之后,公司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。这引发了大量的员工都离公司而去。
FF91汽车定于2018年末投放市场。加利福尼亚Hanford工厂是否能够开始进入生产还不得而知,而投资10亿美元在内华达工厂进行的生产计划也戛然而止了。
另一个已经陷入死亡之谷的有Fisker Automotive公司。公司于2007年由Aston Martin公司前任设计师Henrik Fisker创建,生产一款高端混合动力轿车,但是在2013年就破产了。公司之后被中国的Wanxiang Group收购,并更名。Wanxiang公司是中国获得电动车生产许可的15家公司之一。Fisker后来又成立Fisker Inc,并在中国电动车展上拿出Emotion EV电动车。
来自外部的威胁不是只有汽车制造对制造商造成困扰。中国的滴滴出行(Didi Chuxing)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打车服务,目前已经进入电子支付业务阶段。公司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对,网络中的260,000名司机拥有自己的电动车。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heng Wei最近宣布,这个数字到2020年会增长到一百万。这对电动车制造商会产生什么影响现在还不得而知,但是所有和滴滴出行打交道的人都会受到影响,比如压低价格,或强制司机使用特定的电动车。
滴滴出行刚刚宣布,要与12家公司合作,它们是:BAIC BJEV, BYD, Chang’an Automobile Group, Chery Automobile Group, Dongfeng Passenger Vehicle, First Auto Works, Geely Auto, Hawtai Motor, JAC Motors, KIA Motors, Renault-Nissan-Mitsubishi, 以及 Zotye Auto公司。因此这些公司都可以通过新的滴滴汽车共享平台,提供自己的车型。
除了苹果公司,谷歌公司Waymo和打车公司优步(Uber)公司都把重点放到自动驾驶技术上来,并且计划将这些技术卖给那些还没有更高规划的成熟制造商。Waymo成为该技术的领头羊已经得到大体认同,最近购买了“成千上万”个Chrysler Pacifica Hybrid家庭用客车完成一部分测试。市场研究公司PwC最近发布的一份报道中称,这些公司并没有吓到汽车制造商:“尽管很多硅谷出身的公司都把眼光放到汽车业,但是我们相信传统的汽车公司并没有受到这些对手们的太大威胁。”